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信息 >> 正文

党史中的廉洁故事| 彭老总的“保公三诀”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后不久,来自祖国大后方的生活物资也随即运到。“彭总,有好多包裹都是单独寄给您的。”“统计好后,分发给同志们吧。”彭德怀叮嘱警卫员景希珍,“千万不能私分,要公平。”一天,景希珍正忙着分配这些物资,一名干部的警卫员跑来想挑些东西带走,被他当场拒绝。没想到这名干部却亲自跑来向景希珍发难,虽然心里委屈,但景希珍态度坚决——就是不给。僵持不下之时,彭德怀赶来把这名干部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你今天做得对!管‘公’的人就要这样:第一,自己不贪;第二,别人不送;第三,敢把厚脸皮的上司、熟人挡回去。有这三条才保得住一个‘公’!”事后,彭德怀欣慰地表扬了景希珍。这段“保公三诀”,充分彰显了彭德怀的廉洁作风。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彭德怀始终践行着一个“公”字。这个“公”,是不贪图个人物质享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和彭德怀同住在宁夏预旺堡司令部院内,在他笔下,这位指挥3万多军队的司令员“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西行漫记》中特别提到了彭德怀有一件个人衣物,那是长征途中击落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对这件背心“他孩子气地感到得意”。抗美援朝胜利后,彭德怀一家住进了中南海的永福堂。由于年久失修,这个小四合院门窗和廊柱的油漆早已剥落,显得又窄又旧。就这么一处破旧狭窄的院子,也并不完全属于彭德怀。前面的屋子归另一家居住,东西两厢除了彭德怀侄女居住的一小间外,其他的都是公用,这使得彭德怀一家的生活空间十分紧张。当时,北京什刹海附近刚好有一处闲置着的住所,房子有两层,比较宽敞。可当秘书带着彭德怀及家人去看时,彭德怀却摆摆手说:“不搬了。这里房子多,应当给家口多的同志住。咱们家没有多少人,不用住这么宽敞。再说,住在中南海里面,门口有个站岗的就够了。搬到这里,又要搞个警卫班,那不是增加国家负担吗?”这个“公”,是让家人近水楼台“不”得月。1955年11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调干学员都喜气洋洋地佩戴上了军衔。可彭德怀的侄子彭启超却高兴不起来,他被授予中尉军衔,比照那些和自己履历相似的同志,自己的军衔被压低了一级,后来才知道是彭德怀的意思。“您当国防部长,为什么不按政策办事呢?”彭启超既委屈又愤怒。彭德怀严肃地解释道:“了解你的人,比如陈院长(指陈赓),知道你是凭本事当上上尉的;可不了解你的人,一定以为你是靠彭德怀的关系戴上这个牌牌的。全军近百万干部要授军衔,在这个问题上,我只有牺牲你,才能服众。这里没有政策问题,只有全局问题。”随后,他语气稍缓,“就说你父亲吧,他连胜利都没看到就牺牲了,我们活着的人还有什么理由为一点蝇头小利去闹情绪呢?”彭启超心服口服地低下了头。彭德怀随后还给侄子写了一封信:“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从我这,得改改这个规矩,那就是近水楼台‘不’得月。你也许一时想不通,但时间久了,你会明白伯伯的一番苦心,严是爱,松是害……”公生廉,廉生威。我们敬重这位一生横刀立马、数次为民出征的共和国元帅,更仰慕他严于律己、克勤克俭的共产党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