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之间的先进模范代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和建设中的中坚力量,一方面,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实践过程中深刻践行和领会党的宗旨;另一方面,广大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增长阅历,锻炼能力。
因此,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很好的党员教育载体,从而不断增强党员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并且将服务社会与增长才干相辅相成。
高校在发展教育党员的过程之中,考核环节应重点突出申请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长和实效,与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学生发展流程相结合,助推大学生党员发展志愿服务实践相融合,形成一系列品牌化的志愿服务活动成果,这不仅是落实党建育人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在党员教育创新实践过程中的重要尝试。
一、志愿服务精神与党员宗旨具有共通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来都不只是空谈,是落在实处,能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的,党员作用的发挥,先进典型的作用引领都是植根于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和奉献之中。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我们党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志愿服务精神集中体现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奉献”即不求回报、不计报酬,指明了志愿服务的本质在于奉献,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构成服务精神的精髓。这与我们党的宗旨高度契合。志愿服务重点突出“主动”“无私”,志愿者不求回报的付出,积极主动耗费时间和精力,通过志愿方式,以自身优势和能力为依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达到服务人民生产生活,助推事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目的。
“现实的人”作为志愿服务的关键点,在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实现人与人的互动,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志愿者在实践服务的过程中既服务了受助者,又在实践服务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和才干,在实践中增强和深化了对党员宗旨的认识。
鉴于这一理念,高校要拓宽大学生党员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场域,避免让大学生志愿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助推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朝着“三有三贴近”的目标前进。
二、志愿服务活动助推党建育人
新时代高校教育中倡导建立“十大育人体系”,其中之一便是“实践育人”,倡导广大学生群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学习,将学习到的知识不断融入社会实践之中,联结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渠道,增强实践能力,不断树立家国情怀。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是志愿服务活动,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上受教育、在实践锻炼岗位上收获成长,在聚力共同缔造中展现作为,这都是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体现。
寒暑假期间,大学生返回家乡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深入社区,直奔一线,为家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参与实践、体悟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和蜕变,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理想信念,展现出学生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同时也是作为先进文化的行动传播者,为社会发展贡献出青春力量。
除了第一课堂的教育之外,大学还需要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补充和完善,两者相辅相成。在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中融入志愿服务的环节,有效的推动大学生党员以不同的角色,多角度的领域融入社会生活实践之中去,这是党员发挥先进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途径和渠道。
由此而知,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重要突破口,这也是高校在党建育人的关键一环。
三、志愿服务实践契合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时代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的需求也不断变得多元化,层次也不断加深。尽管社会各界力量着力提升服务化水平,但是仍然出现供给与需求差距较大的问题,志愿服务刚好可以进行有益的补充,在志愿实践活动之中,大学生党员群体有效的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去,通过自己的行动满足受助者的需求,并且将优质服务提供到受众人群当中去。
在实践服务的过程之中将自己所学知识有效发挥出来,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并且在实践锻炼的过程之中,还可以使得大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了解民情,掌握广大人民群众的相关需求,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变化,大学生党员志愿者要学会“自找苦吃”,从“用脚步丈量土地”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到“就近就便”的返家乡实践。
一次次零距离与基层、与群众接触中,领会“奋斗精神”的深刻内涵。了解社情民意,更好的将青春汗水挥洒在祖国大地之上,将毕业论文写在基层一线上。
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实践的过程中起着锤炼党员修养,提高党员素质、强化党宗旨意识的重要功能。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志愿服务进社区、返家乡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推进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逐步增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增长党性修养。
这一举措,是激发学生党员组织内在活力,党员理论联系实际,拓展服务领域的关键一招。广大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学生党员组织不断提升组织力和服务力,持续焕发组织堡垒的活力。